2009年6月15日,《中国教育报》以“yl23455永利官网:以内涵建设扮靓科学发展的示范点”为题对我院内涵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现全文转载如下:
yl23455永利官网:以内涵建设扮靓科学发展的示范点
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前不久,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考察yl23455永利官网时,对学院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以明确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农业类高职院校如何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给予了很高评价。盛赞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yl23455永利官网是一所服务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省属高职院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建设院校之一。今年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连续6年被省教育厅、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陕西省首批获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1999年,在国务院启动实施杨凌科教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yl23455永利官网由三所国家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根植于国家唯一的农业示范区,学院坚持科学定位,质量立校,服务社会,打造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求发展,取得了办学事业的跨越发展。
10年来的艰苦努力,印证了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学院的占地面积由1461亩扩大到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由16.9万平方米扩大到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4261万增长到2.43亿元;教学仪器总值由1560万增加到8330万元;馆藏图书由43万册增长到67万册;高职专业由合校时的6个发展到54个;教授增加了33名,副教授增加到127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由8名增加到110名;校企合作企业由38个增加到670个;科研项目由8项增加到240项,在研经费由32万元增加到667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地厅级16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教师先后公开发表论文1603篇,其中核心期刊705篇。主、参编正式出版教材479种。第一志愿报考率由10年前的34%提高到2008年的247.8%。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2万名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量的增加促进了质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等理念已经初步形成,切合学院特色、适合社会需求、校企双方合作完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构建成型,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信心与日倍增。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工学结合开放平台
2007年,学院在实施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中,面对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理思路、找根源、定对策。整合社会和学校两种资源,为我所用,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具体设想是以现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用3-5年左右时间,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96个县(局)、670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35个县、341个企业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121个。
该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三大成效。一是构建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即整合学院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资源优势、社会竞争力、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因素将其划分为重点专业、发展专业、培育专业三级专业体系;整合社会企业资源,按与学校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其划分为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两个体系内部层递构架,两个体系之间互为基础,相互对应,支撑扶持学院专业改革与发展,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示范院校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如水利工程系与中水十五局构建的就业基地型模式。十五局通过参与该系专业与课程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录用该系毕业生150 多名;生物制药系与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构建的顶岗实习型合作模式。植保05020班陈文静同学,在2007到2008年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间,为企业销售农药140多万元,毕业时被优先录用,并晋升为高级营销主管。
三是形成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即“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走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讲,就是以专业为桥梁,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实施合作项目与内容;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广泛开展协作,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质量是高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除加强了硬件条件建设之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抓软件建设。
首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存在着与自己抗争、与客观社会环境抗争、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抗争的问题。学院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定期编印《高职教育研究简报》,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高职教育论坛”,有计划组织教职工参加培训学习,通过设立校内高职研究课题,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等办法力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其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院各专业注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顶层设计模式,依据专业特色,创新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中,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简单操作—复杂操作—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确保专业能力的递进式提高,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园艺技术专业在传统的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发现该模式生产性实习比例偏低,工学结合深度不够,实践训练不成体系,多数毕业生上岗后适应期较长。于是,该专业与陕西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圣果业集团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建立了工学紧密结合的“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循环实训,阶梯上升”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进校第1、2学期主要完成基本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建构必需的理论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第3、4学期开始专业技术课教育,期间根据园艺植物生产季节,分阶段按技术模块进入校企合作教学基地、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完成各专业的实训,并把相关理论课搬到实践场所进行,以实训基地为开放式课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第4学期暑期开始,组织学生到企业综合实习基地进行8-10周综合实习,打破课程界限,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第5学期主要安排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第6学期全程顶岗实习,进入生产环节,转换角色,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始终是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工程,近年来,学院以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坚持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同时,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协调基础知识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41门,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有力促进了全院整体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第四,建立开放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一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从合作企业选聘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2007-2008年度,共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75名,承担教学任务12860学时。二是采取“送出去、送下去”的办法,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送出去”就是把专业老师送到国外或国内有某项专长的学校去学习。仅2008年,学院就选送8名教师赴德国培训,选送了38名教师赴宁波、深圳培训,选送了40名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课程设计,累计师资培训投资140多万元。“送下去”就是利用暑假、寒假时间把老师送到合作企业,送到生产建设一线去实践锻炼。2007、2008两年暑假,全院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达到610多人次,累计15300天,涉及合作企业320多家。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已经从制度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内教师培养、培训、基层锻炼和校外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与机制,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社会服务工程: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是各高职院校的共同杰作,而校县合作是yl23455永利官网的优良传统,也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大亮点,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实践摸索中,学院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五种模式,即: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企业带动型。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推广模式。
彬县基地是yl23455永利官网社会服务的典范,也是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及科教兴农的样板。学院最早于198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国家级贫困县--彬县小章镇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地区,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三结合。彬县政府专门建立了“专家大院”,学院常年不间断选派专业教师在基地蹲点,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近年来,学院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开发、改造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据统计,彬县产学研基地所在地小章镇农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441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8480万元;粮食总产由2001年的8846吨增加到2008年的894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674元增加到2008年的2760元。该基地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研究课题49项,获省级成果奖励3次,部级奖励2次。先后有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名教师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小章镇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2003年,彬县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级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
陕南秦巴山区凤县基地创立了秦巴山区林特产业综合开发的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粮油,丘陵果药,浅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二是“林科教结合,政技物结合,产供销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技术推广组织模式。
关中平原杨凌产学研基地印证了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的巨大潜力。学院从2001年起,选派40多名教师,深入学院所在地杨凌四乡一镇12村,开展科技包村及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累计下乡教师3247人次,所包村2008年人均年纯收入达4993元,比2000年增加3348元。
同时,学院积极拓宽高职教育功能,发挥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仅2008年,就举办了3期彬县乡村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基层村支部书记或村民委员会主任180名;完成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师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人技能工程”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培训、农综世行农民培训、合作企业岗位培训等6种类型共计3836人次的校内短期培训任务。学院被评为“陕西省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就业质量工程:树立诚信就业品牌
由于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原有的农业产业部门大多人满为患;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小,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瘫痪;加之涉农专业工作条件艰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诸多原因,造成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面对这些困难,学院及时调整思路,一靠毕业生过硬的质量赢得市场,二靠正确的就业观念导向,三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四靠规范有序的跟踪与评价。注重从专业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毕业生质量,从源头上着手解决就业问题。把衡量就业质量的标准从单一的就业率指标扩充为岗位稳定率、专业对口率、签约率等四项指标,确保了就业的质量。
首先,学院加强了毕业生就业风险意识和自主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仅动物工程系近几年就先后有12名同学自主开办了宠物医院、动物饲料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其次,学院建立了“学校牵头,系部负责,全员参与,学生受益”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平台,搭建广阔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开辟稳固的就业渠道。目前有670多家企业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仅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数2007年就达到1028人,2008年达到1103人。三是落实了“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动员毕业生家长、外聘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兼职教师、校友会成员等多方力量,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渠道。第四,增加经费投入,开拓就业新市场。使生均经费由原来的200增加到300元。第五,实施院、系领导定期“回访制”,打造诚信就业大市场。2007年、2008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96.9%。连续6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6年被省教育厅、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回溯过去,办学条件改善使学院竞争力与日俱增,高职内涵建设使学院底蕴殷厚;展望未来,示范院校给学院规范办学锦上添花,高职发展良机助学院事业如虎添翼。我们也坚信,科学发展观必将会引领学院早日实现建设全国一流高职示范院校的宏伟蓝图。
(来源:《中国教育报》6月15日)